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设计史太浓》读后感1000字

《设计史太浓》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1-10-16 14:15:34 浏览:

绝大多数的设计史都是以时间为轴线来延伸扩展历史的,以时间为线,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讲“史”的方式,但这也会导致在阅读中,发现到处都是重点导致难以记忆,并且在阅读距离现代年代越久的事件时,自然会觉得有距离,从而忽视很多历史故事中,其实也应该有的“人”的真实的维度。但是《设计史太浓》讲史是按照国家来分类的,以上两点就不再是问题——重点事件立即变得分明,而且由于事件分明,其相应的背后的人,也变得真实并不再距离遥远了。但是这种分类也有它的弱点:以国家分类自然有很多多国共同联动的运动被抹掉,另外为了区别主次,更多该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及运动,自然被置于次要或被忽略的位置了。所以《设计史太浓》最适合的,是对设计史不了解,需要入门的读者——如此浩繁庞杂的历史,先记住点重点总不会错。

作者在此书中化身“史太浓”带我们游历了十一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特色与趣闻:荷兰的梵高受到过浮世绘的影响,是源自那时日本的廉价包装上浮世绘风格画的传播;
法国妇女解放之父”竟然是位设计师:谢雷特海报中的妇女颠覆了当时的刻板印象,引起众人纷纷效仿;
比利时的霍尔塔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当时的人们直接把他的形象印在了钞票上,而另一个国家荷兰,因为钞票上没有具象的东西,也令他们的钞票在收藏界供不应求;
而包豪斯的发展和其教学方向其实是直接受到了俄罗斯的影响,格罗皮乌斯就是在“构成主义”的影响下,从最初的表现主义转变为理性主义的;
我们熟悉的“哥特”,最开始其实是意大利人对于摧毁他们罗马帝国的哥特人耿耿于怀的贬称;
拒绝使用任何具象元素的“风格派”,只要你看到类似的用色和线条,大可放心的就下判断吧:它源自荷兰的风格派。

由于讲述过程中作者的在场,接近于口语化的叙述和运用符合当下时代的语句,让“史”变得轻松好读。作者的这种“在场”,能让他在讲述一些关键事件时可以穿插自己的思考,而这些问题,正是关于设计的常见问题,它不仅关于设计,其实对于整个艺术门类也会有所启发:

学习设计或者学习艺术,总要谈及“风格”,总会有人有疑问,这些对于设计师或者艺术家有什么用?“我想到了牛顿那句经典的话'想看的更远,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风格正是一个个巨人。”的确,每一位设计师与艺术家都希望可以不断创新,但创新并不会凭空发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眺望,才使得创新的瞬间发生可能。

那么同样,通过设计史,对确定自身发展方向会有一定的启发。比如历史上的大师都不局限于一个领域,在此作者列举了一次交流活动中对他很有影响的一句话:“如果将一团纸捏成一个形状,缩小了就是一个首饰,放大后就是一个雕塑,再放大就是一个装置,再继续不断放大其实就是一个建筑。”设计不存在跨界,好的设计师应该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那么对于并不从事相应行业的人来讲,书中的一些探讨依然会给你一定的启发:以后不光看设计,看很多的艺术作品都不再只会觉得“看不懂”了:读书笔记m同样以设计来举例,设计构成分为意识形态(即思想)、功能、形式,这三个部分组成。大多数人看设计,都停留在形式这个层面,所以才会产生诸多看不懂的设计,或者说无法理解的设计。而了解了设计背后的这相辅相成的三部分,再看设计时,就会对作品多方面地了解与考虑,不会只从单一的角度出发去做判断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随着设计史与艺术史其实一直在被人提问与探讨,掌握方法论,才是这本书最需要我们所收获的。

版权所有:全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全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全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1500974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