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情与思》读后感1500字

《情与思》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 2021-10-17 10:13:46 浏览:

这个月艾瑞德国际学校共读一本书的书名《情与思》,作者是沙培宁,他曾经说过:“一个媒体人的教育言说。”读完这本书,也有了许多感悟。

成尚荣是这样评价的:

高挑的身材,长发披肩,风度翩翩,气质高雅。沙培宁有双孩子的眼睛,清澈、明亮、真诚、锐利,她从这双眼睛望出去,是她的视域,由此带来她的视角、她的世界,因而有了对这个世界的言说。

陶西平:

沙培宁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媒体工作者、出色的编辑专家。她在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编辑风格。这种风格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她人生轨迹的体现。她的编辑风格彰显着鲜明的个性一高度、深度和温度。

全书分为:悟教育、品良师、读学校三个方面,在阅读过程中,最喜欢的一部分就是悟教育这个系列,对我的启发有很大。

艾瑞德国际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走自然生长教育之路,办有温度有故事学校。这本书让我感受了温度、高度、深度。

这本书在悟教育这一部分有一篇“让学校充满教育的味道”,沙培宁写道:

我想,一所充满“教育的味道”的学校,至少应具有以下品性一敬畏教育常识。在我看来,教育常识的确值得我们“敬重且畏惧”;有了“敬畏”,方有深度的“尊重”,方有不渝的“恪守”上-哪怕成为李政涛教授所说的“因坚守对‘常识’的信仰而殉道”的人。也许可以这样说,教育发展到今天,恐怕没有什么比教育者对教育常识的无知、破坏与亵渎更令人悲哀与心痛;而且,我们已经且将继续为违背常识的种种非教育之举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之,近两年,一些有识之士疾呼“让教育回到常识”。

恪守“为真”底线。一所充满“教育的味道”的学校必定是一所真实的学校。“真”,是终极价值的支点,也是为教为学的底线。然而,受种种利益的驱使,这一教育底线常常被无情地击穿。可怕的是,假的、伪的、“装”的、表演的....种种渗透于教育管理与教学行为中的“负教育”,对孩子们产生着最现实的影响。更为可怖的是,许多教育人对此已麻木不仁,大家似乎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审丑疲劳”。

“知耻而后勇。”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到陶行知的墓前,用心品读那坊柱上镌刻的先生的遗教吧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这实在也应成为镌刻在我们每个教育人心中的座右铭。不弃“无用”之学。学校是“因”学生而存在,也是“为”学生而存在的。读后感m因此,坚守“人是目的”的价值信念,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观照学生“全人的成长”,是一所充满“教育的味道”的学校的必然选择。这样的学校,常常表现出对“无用”之学的高度关注(在眼前应试等意义上的)。无论是1934年一所乡村小学的素质教育大纲、1985年北京八中的学生素质23条,还是上海浦东中学发现的该校1909年的“高中必修选修各学程学分时数及选习程序表”,都令习惯于直奔应试主题的我们无比汗颜。再看世界名校伊顿公学,该校恪守“运动第一,学习第二”的理念,坚信“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设有八门必修体育课和27门选修体育课,每周体育课时达23小时,儿乎与文化课时平分秋.....

读到这里,想到了自己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直到毕业后来到的艾瑞德,我所接触过的学校里都充满着教育的味道,到现在还记得初中校训:团结、求实、创新、奉献。

艾瑞德国际学校的校训:启蒙、博学。

让学校充满教育的味道,校园里处处是孩子的味道、教育的味道、自然的味道。教育是一处花园,有些花终年盛放,有些花终生不见芽蕊。植物的调性就是人的调性——每个人都需要接受教育,如同植物对光热的渴望。

爱是我们生存的原因,让教育的味道永远在生命里翻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只有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教育者心中,才能把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学生才会真正从情感上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

一起融入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到每一位学生的身旁走一走,为教育和成长发出由衷的赞叹。无论升学还是毕业,我们始终对教育充满欣赏和敬畏。

版权所有:全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全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全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1500974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