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

发布时间: 2021-11-14 10:28:58 浏览: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 (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全面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充分发挥科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我省“翻两番、三步走”目标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回顾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界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为重点,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通过积极调整科技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创新创业公共平台,科技创新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省登记的科技成果达到5421项,其中3660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1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全省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2.8万件,专利授权量达到1.68万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5家,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我省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电科集团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建立了以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在农作物抗逆、现代轧制、电磁场与电工产品可靠性、食管癌病因等技术研究领域,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优势的创新群体。

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通过科技攻关,研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全省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80家、高新技术产品2464项,高新技术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通过实施高新区再造工程,高新区的技术聚集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全省高新区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40.41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81.3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68%。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全省审定省级以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18个、林业新品种98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更新一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7.2%。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了一批关系我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实施了 “一县一业”、农业科技传播和山区开发等一系列科技工程,提高了农村特色产业竞争力。

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重点在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大力推广了信息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全省有31家企业被评为“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保定市和唐山市被评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通过组建特色产业生产力中心,组织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成果推广等,形成了一批以清河羊绒、安平丝网、安国药材、辛集皮革等为代表的县域特色产业。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成效明显。在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了农村苦咸水膜法淡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等一批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在水资源利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通过组织实施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专项,建立了6个新药研发技术平台、4个中药材 GAP 研究中心和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全省新药研究开发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出台了 《河北省科普事业贡献奖奖励办法》、《河北省实施科普税收优惠政策认定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性配套文件,省科技馆新馆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科普日益活跃,科教进社区活动深入扎实,社会公众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施了国有独立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完成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组建和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制,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均达到全社会的7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占大中型企业数的1/3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到7626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700亿元。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了《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 《河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了 《河北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由200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2亿元,增长了55?6%;
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由2000年的26?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9.3亿元,增长了125.5%。部分市县建立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全社会重视科技、努力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高。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愈益成为增强国家和区域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和区域间竞争的焦点。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本世纪头20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把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尽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同时,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推动和谐河北建设,也对科技提出更加迫切和强烈的要求。

  目前,我省科技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转变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较低;
科技投入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创新环境亟待优化。我省虽然是一个经济大省,但还不是经济强省,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河北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冀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河北,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推进和谐河北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科技发展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河北现实和长远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要 “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在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在重点科技资源利用上实现突破,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坚持发挥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对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带动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持续创新能力强的知名企业。坚持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以突破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为重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机制,增强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

  (三)发展目标

  1、“十一五”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立起具有我省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的技术开发机构数所占比重力争达到60%,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

  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一批主导产业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 (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达到98%以上;
建立30个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形成20个左右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集群,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取得突破,为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提供支撑;
在若干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示范模式,初步建成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明显提高;
公众科学素养和劳动者素质明显增强。

  科技投入实现突破。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力争达到1.5%;
装备制造、医药和建材工业 R&D 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钢铁、石化、食品、纺织服装工业 R&D 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科技管理体制,构建和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成果转化为重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建立起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评价与奖励制度,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2、远景目标

  到2020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上游水平。

  三、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进行规划与布局,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制造业

  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围绕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建材、医药、纺织等七大主导产业,加强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研究,鼓励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X工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和X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

  1、钢铁生产

  重点开发汽车面板、高等级管线板、船板、高压容器板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板带管材等高端产品的比例;
研制年产300万吨薄板坯和500万吨中厚板坯连铸?连轧技术与装备;
研究开发冷热薄板机集成技术及钢铁制造流程中氢和二甲醚制取技术,钢铁工业副产品的再资源化、再能源化技术,促进钢铁生产行业的结构调整和重组。

  2、装备制造

  重点开发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及配套产品、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电动车组、小型民用飞机、数控专用机床、大型掘进机、工业机器人、精密测量装置、国家重大装备配套产品等高新技术装备;
开发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层加工成套设备,高效连铸机、高效冷轧辊、连续式棒材轧制机、高速线材轧机等大型冶金装备;
开发汽车关键零部件、伺服系统及伺服阀、高端液压气动密封件、大型节能水泵、精密模具等机械基础件;
开发新型建材关键加工设备,研制特种汽车、专用汽车、轨道交通、大型工程机械、船舶等大型装备。

  3、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品

  重点研究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催化剂技术、高效耦合多级分离与纯化技术、快速结晶技术、TDI绿色合成技术、离子液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膜分离技术等;
开发新型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原油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超微细粉体材料、缓释农药、环境友好农药和专用农药。

  4、新型建材

  重点研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技术、优质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技术和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
开发高档卫生陶瓷生产技术,建材工业窑炉节能与余热利用技术,纳米级超细粉碎技术与超细粉表面处理技术,利用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生产 “生态水泥”技术;
研制高性能内外墙涂料、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和玻璃纤维及其增强制品。

  5、轻纺新技术

  重点研究新型纤维材料的生产技术,差别化、功能化、环保型新纤维的开发生产技术及产业化,中高档服装面料的新型纺纱织造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印染加工技术等。

  6、现代食品生产

  重点研究推广食品生物技术、大豆蛋白生产新技术、现代食品发酵技术、保健食品化学及其检测技术、无公害安全食品生产技术和食品工程化技术等。

  7、先进制造技术

重点研究促进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等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嵌入式软件;
开发快速原型制造技术、高能束加工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超高速切削技术、塑性成型技术、分型制造技术、ASP平台、DP&M和4CP技术的集成;
在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大型工程机械制造等方面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并行工程和网络化制造技术。

  8、清洁生产钢铁冶金业

  重点研究干熄焦技术、高炉富氧喷煤工艺、小球团烧结技术、烧结机头烟尘净化除尘技术、炼焦炉烟尘净化技术、洁净钢生产系统优化技术和转炉尘泥回收利用技术等;
装备制造业重点研究推广铸态球墨铸铁清洁铸造技术、真空加热油冷淬火技术、埋弧焊用烧结焊剂成套制备技术和氯化钾镀锌技术;
石油化工重点开展清洁燃油生产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催化剂研究。

  (二)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建设 “中间一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为突破口,围绕具有相对优势的生物技术、化学药物新药、中医药现代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力度,培育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生物技术

  重点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转基因和治疗用单克隆抗体技术;
研究病原微生物及特殊功能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寻找微生物致病基因、主要免疫靶点及代谢调节基因,用于疫苗、诊断及药物筛选的开发利用;
在主要抗生素、维生素、甾体激素和氨基酸生产的基因工程菌构建与高效表达等领域重点突破,确定工程菌大规模发酵工艺参数,研究高效分离纯化技术和工艺,实现商品化生产。

  2、化学药物新药

  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新医药品种;
加强各种口服释药系统、各种给药系统等新制剂、新剂型以及新型辅料的研究开发;
开展新药筛选和安全评价模型、药物作用新机制和新靶点等研究;
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和天然产物来源的新化学实体或有效组分;
研究手性药物制备技术;
开发和应用制剂超微粉碎、脂质体技术和纳米化技术。

  3、中医药现代化

  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加强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老年病等复方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丰富药物制剂品种,研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和国内领先水平的中药新药;
积极开展古方、经典方、密方、验方的改革、创新和名牌产品的二次开发;
筛选河北特产道地药材,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点、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化标准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加速中药饮片生产技术改造,建立质量可控的中药饮片生产基地,逐步实现饮片生产规范化。

  4、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

  重点研究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关键工艺技术,封装技术和测试技术等;
开展中高档片式元器件、新型机电元件、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混合集成电路、显示器件和高频频率器件等产品的开发及规模化生产研究,实现中间产品向总机类产品、终端产品发展;
现代通信要重点发展IP交换核心及相关技术、IP网络产品,宽带无线接入核心技术与产品,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络终端,数字集群移动通信技术与产品,现代卫星通信技术与产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终端,通信专用集成电路与嵌入式软件,各类通信天线和馈电产品等。

  5、新材料

  重点支持大直径硅、化合物半导体单晶、TFT-LCD 用液晶材料、光学薄膜、玻璃基质、OLED/PDP 及其他新型平板显示器用材料、晶片及外延技术的研发;
加强纳米材料与技术、低成本金属基先进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的研发;
开发耐热陶瓷、电子陶瓷基片、高耐磨陶瓷微珠、陶瓷轴承、PCD 刀具、PCBN 刀具、OPC鼓等产品。

  6、新能源

  重点研究开发大型风力发电并网控制、风力资源评价、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等技术和产品,开发2?0MW 以上风力发电机组所需各种叶片、叶轮的制备技术、风电机组及其控制技术等;
加强光伏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研制、配套材料开发及产业化,光伏发电系统配套设备开发及产业化等;
开发生物质液体燃料、城市垃圾发电产业化技术及设备等。

  (三)农业

  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为手段,围绕主要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土壤资源保护和农业降耗增效、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增值、安全生产与农业重大病虫草害防治、区域特色农业开发等重大关键技术,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配套,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1、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创新

  重点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为主的高产、抗逆品种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的优质、专用品种,开展种质资源创新、搜集保存与评价,加强传统地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
开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节水抗逆新品种选育,果树蔬菜花卉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抗病虫害、抗旱、速生林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畜禽、水产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引进、选育与改良;
加快开发适宜生物质能源植物新品种;
加强动植物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和繁育基地;
加速新品种示范推广。

  2、土壤资源保护和农业降耗增效

  重点研究制订土壤肥力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建立土壤肥力监测信息采集、发布和应用系统,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植布局;
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区污染物动态消长及迁移转化规律,提出农产品生产环境的健康调控与修复技术;
开展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秸秆的处理技术研究,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研究少免耕、微滴灌等条件下土壤结构与肥力供应的关系,提出农业降耗增效的简化管理技术;
建设农业资源变化与环境响应的标准化信息平台。

  3、畜禽、水产高效养殖

  开展不同地区优良牧草、饲用作物和新型优质饲料资源的开发研究,畜禽、水产营养调控和日粮优化技术研究,研究规模化精细养殖营养和饲料标准支持技术;
开展不同规模生态养殖的模式和饲养工艺标准化研究;
应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高新技术,研制安全、无污染、高效的新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的快速诊断、预警预测、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研制高效疫苗、新型兽药等新产品,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环境净化技术、疫病监测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的诊断和控制技术体系。

  4、农产品加工增值

  加强高产发酵剂、酶制剂研制技术研究;
开展农产品加工及功能食品研发的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畜牧水产品储运保鲜、粮食产后减损、优质特色杂粮加工储藏及果品蔬菜储藏保鲜关键技术研究;
建立标准化的优质种子生产产业化体系,健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强化种子加工和检测技术研究。

  5、安全生产与农业重大病虫草害防治

  建立主要农作物适宜生产环境体系评价方法,开展农林病虫草害和灾害监测防御系统研究;
加强农业高效低毒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研制及生防技术、产品的研究;
围绕畜禽、水产、林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开展安全生产的技术集成研究;
加强农产品中农药、肥料、兽药等有害成份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研究,开展农产品安全标准支持技术研究,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
加强气象卫星应用、天气雷达等综合观察能力研究,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技术体系。

  6、区域特色农业

  开发依据不同区域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发掘资源新用途,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壮大具有带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型特色产业;
开展适宜新产品的引进与新技术的集成研究,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选择有条件的村镇,建设科技型生态文明村。

  (四)水和矿产资源

  按照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思路,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保护为重点,加强水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综合节水、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我省经济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提供资源和技术保障。

  1、水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

  加强人工增雨技术、地下咸水和海水淡化技术、防洪减灾技术、污水资源化及雨水在城市区域的广泛利用技术、土壤水资源评价和高效储用技术等研究;
开展南水北调工程关键技术、洪水预报与水库安全技术研究;
加强水资源价值量和资产化管理研究,开发多种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和自动化管理技术,流域内外多种水资源的联合调度技术等。

  2、综合节水

  重点开展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规划、土壤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种植类型降水集雨模式与合理利用技术,两作农田周年免耕节水培肥高效种植模式,设施蔬菜、果树高效节水种植模式;
研究和引进适宜土地分散经营方式的节水灌溉技术,开展信息技术在作物精确灌溉种植管理中的应用;
制定和完善重点行业的水耗准入标准和取水定额标准;
加强清洁生产、零排放、提高重复利用率等工业节水新技术设备以及生活节水新器具研究。

  3、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重点开展大宗支柱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及安全研究,重要成矿区矿产资源勘查和调查评价研究;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研究。

  (五)能源

  按照 “节约能源,保障供给;
调整结构,多元发展;
更新技术,提高能效”的思路,以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和常规能源开发为重点,大力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实现我省能源优化配置和保障能源供给提供科技支撑。

  1、节能

  重点研究钢铁、石油化工等高耗能工业生产过程集成优化节能技术、工业炉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交通节能技术、电力电子节能技术、高效热交换器和热系统的节能技术;
研究制定重点行业的能耗准入标准、能耗计量监测技术和能耗计量监测体系。

  2、常规能源

  重点加强煤炭的安全、可持续开采技术,高效、清洁利用和煤炭洗选加工技术,煤炭资源环境友好开采技术,高效洁净燃煤火力发电技术等研究;
开展油气安全保障技术、天然气液化技术、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技术等研究。

  (六)生态环境与社会公共安全

  围绕解决我省生态环境与社会公共安全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力加强循环经济发展、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社会公共安全等研究,为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自然和谐的环境安全体系和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

  1、循环经济

  围绕我省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大力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展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等技术研究。

  2、退化生态系统重建

  加强生态区划与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生态补偿机制政策研究;
在重点生态保护区,开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培育研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体系。

  3、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重点开展环境承载力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建立科学的排污总量分配机制;
开展重点流域水环境和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以及生态和环境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开展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土壤生态监控与修复技术的研究;
强化主导行业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4、社会公共安全

  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开展火灾预防控制、应急救灾、抢险救援技术体系的研究;
开展矿山、油田、铁路、公路等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事故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的研究;
加强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农村民居安全、高科技地震检测手段的研究,建立空间、地表、地下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立体观测系统、突发性灾害监测系统和应急协调指挥机制,有效地减轻人员伤亡和保障社会稳定。

  (七)人口与健康

  针对我省人口与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重大疾病与常见疾病诊治、食品安全与健康、生物安全与药品安全等公益类关键技术的研究,为全面提升我省人口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科技保障。

  1、重大疾病预防与常见疾病、创伤控制

  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食管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早期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研究;
开展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强化传染性疾病预警、预防、实验室诊断及治疗效果的研究;
加强常见疾病、创伤控制技术研究;
开展包括生物治疗、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个体化治疗等规范化技术方法研究。

  2、食品安全与健康

  重点开展常用农药中毒急救和农药化肥等对人体远期健康影响的研究;
开展膳食结构、食物成分、食品卫生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建立有效的食品污染监测、监督和预报系统,编制污染物监测数据库软件并建立数据库,开展食品污染状况的评价和预警等;
加强环境及室内空气重点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

  3、生物安全与药品安全

  重点研究建立灵敏、快速、可靠的生物污染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监测、检测与预警系统,研制综合疫苗、诊断试剂、防治药物和防护技术与装备,研究适用于省情的生物危害评估方法,开发消毒及环境净化剂技术;
加强药品及医疗器械控制、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通过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推行 GMP,保证安全用药以及药品的安全生产。

  4、安全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

  重点研究开发无创伤、非手术、可复性避孕节育新方法和安全、方便、个性化的避孕药具新品种、新剂型;
研究现有避孕节育方法和避孕药具的长期安全性、副作用发生机理及防治方法,进一步提高现有避孕方法的有效率、安全性;
研究出生缺陷干预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
搭建省病残儿数据信息平台;
研究预防和治疗男女生殖系统感染疾病的新技术。

  (八)现代服务业

  重点围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等,研究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关键产品,加快公共服务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提升现代服务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信息服务

  重点支持具有较高社会公益性的大型专项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增值;
开发面向 Web 服务的计算环境、构件化软件生产技术、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等,研制基础软件、网络软件和通信软件、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与网络管理软件、安全软件等产品。

  2、文化产业

  加强音像产品和电子出版物制作新技术的研发,积极开展版权鉴定、版权咨询等知识产权服务;
支持电视节目、电影制作等影视制作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制广播电视设备、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等;
大力开展社会人文领域的科学研究。

  3、现代物流和现代商贸

  以实施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科技示范为切入点,加快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重点推广 EDI技术、GPS技术、GIS技术、条形码技术、POS机技术、CA 认证技术、信息安全与保密技术,广泛采用 ERP 等现代管理技术,加快物流与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

  4、公共服务信息化

  大力推广数据交换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数据共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信用评价技术,实现网络对接与信息共享,建立和完善个人、企业信用征信系统;
推进银行一卡通项目建设,实现银行卡跨所有行共享通用,推进货币电子化;
推进市政一卡通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公交、水、电、气等缴费一卡化;
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养老、医疗等缴费和支付及户籍管理、社会救助、公积金领取等个人资料一卡化。

  四、重大科技专项

  本规划在重点领域确定一批关键技术的同时,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重点谋划一批政府重点支持的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共性技术,作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大科技专项,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攻关,争取在 “十一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增强科技引领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筛选重大科技专项的原则:一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使经济发展步入主要依靠科技的良性轨道上来;
二是服务于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增强主导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以重大产品、装备的研发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四是体现政府引导作用,强化产、学、研联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科技、崇尚创新的氛围。

本规划确定的十二个重大科技专项是:

  (一)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创新针对我省主导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通过实施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创新专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为推动我省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重点开展四类研究:新产品开发类,研究新一代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特 (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网络化数字化机械加工设备、新型精细化学品;
工艺技术和技术装备类,研究化学工业新型高效催化和分离技术、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监测与控制技术、工艺节能技术及设备;
先进制造技术类,研究现代创新设计方法和技术、信息化资源管理技术;
前瞻性技术类,研究 TDI绿色合成技术、利用钢铁企业煤气生产二甲醚技术等。

  到201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明显增加,为培育特色名牌产品及产品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开发应用一批先进工艺技术,钢铁、石化和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工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龙头企业工艺技术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2亿元以上,参与研究开发人员超过500人,参与合作研究的省外单位超过30家,部分企业研发中心成为同行业的排头兵。

  (二)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

  实施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对提升中小企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在 橡胶、羊绒、皮革、纺织、丝网、橡塑、管件、机箱、仪器仪表、标准件、线路板印刷等行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搭建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产学研基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解决制约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并实现推广应用,提高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到2010年,实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突破和龙头企业发展的突破,全省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建设40个以上特色鲜明、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的区域产业集群,其中6-8家成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三)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专项,旨在为提升农业主导产业竞争力,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重点围绕我省畜牧、蔬菜、果品等产业,开展农作物丰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畜禽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蔬菜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果树早实稳产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技术研究以及农艺节水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提高我省优势农产品竞争力;
选择全省不同类型的典型区域,开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种养结合高效生产技术、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盐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林复合生产技术、坝上地区降水资源化与草畜高效生产技术等研究,强化区域特色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与孵化,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和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培育农业科技服务网络,畅通技术传播渠道。

  到2010年,培养15-20个跨单位的农业创新研究群体,培养科技创新骨干100-200名;
培育6个区域性农业产业技术中试基地,建立10个农村科技110信息技术服务模式示范县,创新100项标准化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体系);
建立50家星火培训学校,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5万名,普训农民50万人次;
大幅度增加项目覆盖区农民收入,较同类地区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四)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业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专项,充分发挥我省育种方面的技术优势,着重解决我省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对提升我省农业主导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大宗农作物重点围绕小麦、玉米、棉花、油料、杂粮等主栽农作物,以培育高产、优质、节水、抗病新品种为中心开展研究;
蔬菜重点围绕大白菜、辣(甜)椒、茄子、番茄 等8个品种,以优质、高产为目标开展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创新;
果树重点围绕苹果、梨、板栗等10个树种,以培育优质、丰产、抗病虫、不同成熟期、加工专用新品种为目标开展研究;
畜牧重点围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奶牛、肉羊、蛋鸡、生猪等主要畜禽品种,开展新品种的引进、改良与选育;
水产重点加强红鳍东方、美国海湾扇贝、南美蓝对虾等优质、高抗病新品种的引进、改良与选育。

  到2010年,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新品种30-40个,果树、蔬菜、花卉及其它油料杂粮作物通过省级以上审定 (或鉴定)的新品种40-50个,畜禽、 水产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或鉴定)的新品种10-12个;
创新种质资源500-600个,鉴定新的育种技术、方法10-12个,建立新品种育种基地50-6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180-200个;
累计推广应用作物新品种1?5亿亩,畜禽新品种2000万头 (只),水产新品种2000万平方米水面,增加效益60-80亿元。

  (五)“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实施该项工程,旨在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手段和载体,实现科技与农业主导产业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重点围绕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等研究;
集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示范;
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经营模式,扶持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
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业科技传播站,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和全程科技服务。

  到2010年,建设100个 “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县,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省级挂牌农业科技传播站达到100个,成为集技术引进、开发、示范、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目标是:建成一个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并具现代农业基本特征的产业科技示范园;
建设一个融入企业、服务产业、能够自我发展的农业科技传播站;
主导产业优质、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比例达到80%以上;
发展一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企业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的比例达到70%以上;
扶强一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打造一个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
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工程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工程专项,为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与示范。

  重点支持曹妃甸工业区海水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公共安全关键技术、清洁发展机制能力建设等,解决一批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到2010年,完成曹妃甸工业区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为海水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提出矿山开采、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矿山开发与管理规划;
在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科技示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
建立起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警机制。

  (七)创新药物品种与药物新剂型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医药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但是我省医药产业药物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含量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品种及制剂新剂型少等,已成为制约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实施本专项,旨在有效发挥我省医药企业现有优势和特色,通过集成科技资源,加强创新药物品种研究,增强医药产业的研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重点针对重大疾病与多发病和常见病,研究开发出一批未曾在国内上市销售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长效、速效化学药物新品种和新制剂;
研发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用于治疗肿瘤、肝肾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新药。建立河北道地药材、大宗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大力推行中药材 GAP生产质量管理,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

  到2010年,30-50个新药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文号,50-0个新药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5-20万亩,3-8个 GAP 基地通过国家认证,有效推动我省中药材生产向规范化、科学化、规模化转变。

  (八)重大疾病预防治疗关键技术研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实施本专项,目的在于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促进我省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在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方面形成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居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群体。

  重点集成我省医疗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对冠心病、脑卒中、食管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和周围神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常见病防治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建立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重大疾病研究平台;
开发用于各类疾病防治的药物和医疗器械;
建立一套具有特色和优势、居国内领先的重大疾病和常见病的防治机制,提高整体救治能力和水平,力争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

  到2010年,在寻找新的脑血管病潜在危险因素及遗传因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进一步扩大先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提高该类疾病的治愈率;
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10年后糖尿病心脑肾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5-20%,糖尿病足截肢率降低10-15%,病死率降低20-25%;
通过早诊早治,使筛查人群的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对照人群相比分别降低10%和40%以上。在周围神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精神性疾病等常见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九)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以服务于建设创新型河北为宗旨,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主线,构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富有河北特色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支撑。围绕构建和完善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共建共享、实验动物科研与供应、自然科技资源与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与信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科技基础条件网络服务等七大支撑体系,重点抓好四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围绕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建材、医药、纺织等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为基础,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工程技术中心。

  2、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中心。在具有一定优势和实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如保定天威英利、邯钢集团、中电科集团第54所等建立100家企业研发中心或技术研究中心。

  3、重点实验室。在我省骨干大学和重点科研机构,重点抓好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药药理毒理研究实验室、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电器实验室等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建立健全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和评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实验室资源优化整合。

  4、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和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
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技术传播站等,为中小企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十)应用基础研究专项

  围绕提升我省农业、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以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以生命科学、材料与工程、信息、化学及化学工程为重点资助学科,优先发展生物技术、工业信息化、新材料、先进制造、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突出抓好电磁场与电工产品可靠性、现代轧制技术与先进钢铁材料、作物抗逆抗病虫、创新药物、光电材料等5个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建设,为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主要研究任务是:

  生命科学方面:有利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研究;
主要农作物、林果、园艺、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创新、改良与利用研究;
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调控研究;
主要动植物优质、高产、抗逆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农作物、林果、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机理和防治新途径研究;
发展生物质产业中的基础研究;
主要畜禽、水产遗传育种、养殖及重大疾病防治中关键问题研究;
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和评价、改良、利用研究;
创制、筛选新型药物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与防治等关键问题研究;
人体发育机理与生殖调控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医学生物技术研究;
生物医学研究。

  信息科学方面:自动过程控制中的基础问题研究;
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基础研究;
高性能半导体材料、光电器件的制备及提高性能的基础问题研究;
信息功能材料制备中的关键科学基础问题研究;
半导体照明技术中关键科学基础问题研究;
现代轧制技术及材料性能控制中的技术基础研究;
面向产品综合质量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先进纳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纳米材料应用研究;
先进钢铁材料及先进冶炼和加工技术基础研究;
新型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制备及关键科学基础技术研究;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究;
电磁场及电器可靠性和智能化研究。

  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方面:绿色化学工程与技术中的基础研究;
高炉渣、炼钢渣、尾矿的资源化研究;
实现清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土壤、大气和水资源污染控制及环境质量恢复和改善中的基础研究;
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及防灾减灾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中关键基础问题研究。

  到2010年,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成果400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达50%以上。在农学、医学、材料、信息等研究方面培育10个能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优势研究领域,从事基础研究的队伍稳定在2000人左右。

  (十一)河北 “中间一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

  实施河北 “中间一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专项,旨在通过加速 “中间一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发挥其对 “两厢”乃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辐射与带动作用,提高我省产业竞争力和整体经济素质。

  按照 “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模式,开展自主创新试点城市建设;
重点选择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予以支持;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信息主管制度,推广应用信息技术;
抓好石家庄电子信息、石家庄生物医药、保定风力发电设备、保定太阳能并网发电设备、涿州精细品种钢、廊坊信息产业、唐山陶瓷、唐山特种钢、秦皇岛特种玻璃、冀东重大装备制造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到2010年,建设2个自主创新试点城市,做强10个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壮大1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1000家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取得10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做大做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材料4个高新技术产业群体。

  “中间一线”高新技术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5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十二)河北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

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着眼于解决山区各种社会资源配置比例明显偏低、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与平原差距明显过大等突出问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通过星火技术密集区和优势支柱产业的建设,实现山区资源合理开发,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保护华北地区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重点发展绿色名果、生态养殖、旱作杂粮、名贵药材、非金属矿、特色旅游等优势支柱产业,通过设立100项技术研究课题,攻克产业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重点围绕大枣、核桃、奶牛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星火科技示范基地,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基地带示范,使星火产业带辐射整个太行山区。扶强科技型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建立星火技术传播站;
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组建 “山区科技信息网”;
聘请专家到技术传播站 (网)任首席科学家;
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实现山区科技入户、村村有技术协会、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到2010年,围绕六大优势支柱产业建成 30 个星火产业基地,核心区面积 60万亩,示范区面积150万亩,辐射区面积1000万亩。扶强20个科技型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300个,企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组建20个星火技术传播站,示范推广新技术100项。每年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万人次。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31%以上。

  五、科技体制改革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支持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成果转化为重点、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这既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落实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中心。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建立鼓励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科技项目实施的有效机制,优先支持企业承担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

  2、深化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进一步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推动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流转顺畅、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和支持转制科研机构增强持续创新能力,通过项目招标方式,对转制科研机构继续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和推动其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中发挥骨干作用。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推行按岗定酬、按贡献定酬、技术和专利入股、按利润提成等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鼓励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技术岗位和优秀科技人员倾斜。深化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调整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职责定位,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科研机构要发挥学科优势,提高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发挥行业科研和技术优势,提高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能力。稳定支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对其开展的公益性研究所需经费要给予重点保障。继续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3、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工作重心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
由主要抓科技项目向抓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转变;
由重点抓计划向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转变。围绕政府目标、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创新管理机制,构建 “公正、公开、规范、高效”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创新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科学评价体系;
完善科技评估和公众监督机制,提高科技项目管理过程的透明度。

  4、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重点支持 “百家民营科技示范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
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为目标,加强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建立园区技术创新中心;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加快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为中枢,与我省经济大省地位相适应,具有河北特色、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是:

  构建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提高主导产业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在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建材、医药、纺织等主导产业,建立起点高、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放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突出位置,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投入的主体;
大力支持产学研联合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中小型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联合技术研发机构或虚拟技术创新组织;
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加强X工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大力开发X民两用技术和产品。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实现农业新的技术跨越为目标,努力构筑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政府宏观调控的官、产、学、研有机融合的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构建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县域特色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加快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搞好技术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科技服务体系能力和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

  1、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和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和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扎实推进科技工作。

  2、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科教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各部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合力。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从落实规划的要求出发,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提高科技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1、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各级财政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重点,确保年初预算编制达到法定增长幅度,预算执行中的超收资金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保证全年本级预算安排的科技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比例。省级一般预算安排的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当年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个百分点以上。

  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风险投资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通过注入资本金、划拨资产、吸引民间资本入股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壮大科技风险投资规模。省财政继续加大对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采用筹措资本金和划拨资产的方式,增加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资本金。对企业开展的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活动要给予优先支持,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推动其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采取贷款贴息、担保、信用体系等有效手段,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际资本对创新活动的支持。

  3、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科技基础条件和X民结合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对外交流

  1、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研发基地。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以产业自主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手段的紧密型技术开发机构。制定支持和鼓励产学研合作的优惠政策,鼓励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双边、多边技术合作机制。

  2、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面向我省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和奖励制度,认定的科技成果在作价入股、职工工资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鼓励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农业专家服务团、专业技术协会、科技示范基地等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促进农业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3、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与省外特别是京津产学研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利用京津科技资源优势,推动企业同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支持企业在京津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向我省的流动。加强对省内外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设一支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坚持用好优先,培养与引进并重,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的政策优势和良好环境,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围绕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培育造就一批产学研密切合作的优势创新团队。

  2、支持企业成为培养和吸引人才的主体。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推进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

  3、坚持 “引才”与 “引智”并举。大力实施 “柔性”引才战略,以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进行重大项目合作、联合办学、技术入股、短期聘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吸纳国内外特别是京津智力资源为我省自主创新服务。把联合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或虚拟研发中心作为引进与聚集科技创新人才的平台。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1、鼓励企业掌握知识产权。把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和拥有量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把专利申报作为评价科技计划项目创新成果的重要指标。支持企业开发、引进和应用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推动形成以我为主的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政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的创新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利用的市场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有利于知识产权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着力提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国际规则的能力。

  3、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及时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实行打击和防范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方针,扩大部门间联合执法、跨地域联合执法的范围和效能,努力在源头上切断侵权产品进入消费领域的途径。

  (六)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1、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科技政策。全面落实国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各项政策,并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补充和完善。

  2、加快地方性科技立法。认真贯彻落实推进科技进步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把科技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全社会的科技行为,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等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各项法规,强化科技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3、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布的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发〔2006〕7号),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基地建设为支撑,重点开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公开程序:本单位审核后公开
责任部门:省政府办公厅秘书一处


(本文来源于河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全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全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全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1500974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