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10篇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10篇

发布时间: 2022-05-29 09:00:02 浏览: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10篇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篇1

精美的史书是轻盈的蝴蝶飞跃光阴的记载,轻叩我们的心扉;它流传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记载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承载着中国日新月异的王朝更替,镌刻着中国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与胜利,铭记着中国现代辉煌建设成就……

打开《中国近代史》,它是一部记载着我国由危亡走向复兴。

在鸦片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犹如一条毒蛇吞噬着,这时林则徐深明大义地上述朝廷请求严禁鸦片,从而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奋起放抗。由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面对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挑起战端。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不畏生死,迎战敌舰,与日本军队同归于尽。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张学良,杨虎威发动西安事变,用“兵谏”的形式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张学良、杨虎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敌面前,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处处为过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身心之间。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冲破重重阻挠建立太平军,但是社会矛盾十分激化,面对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艰险,领导太平军同清政府、外国侵略者反抗。他们用行动进行反抗,用精神同他们斗争。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洪秀全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运动的推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抗体救过,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不惧后果,一腔的热血随着抗日起伏。他们不希望国家再深陷于战火之中,用行动去证明。他们一刻不停地杀敌报国,心系国家安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是出来解国家之危,用生命去维护民族生死。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风云突变的局面,变幻莫测的战场,他们毅然去之。面对随时有生命的危险,他们仍知生死可以决定时,但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为国家流血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积蓄能量在巡检释放和爆发了鲜红的光亮。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枪支弹药。那些鲜活的身影在那火光四射的背影下退场了。他们有着时刻准备为国家牺牲的决心,时刻准备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他们的身影尽管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品德,他们的精神永不泯灭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之上。

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愿为国家牺牲。他们是这样的勇敢,是维护国家脊梁的战士。他们热爱祖国,保护祖国,他们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在人们心中的丰碑。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不面强敌时不畏困难的决心,学习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篇2

书读多一点,见识长一点;书读多一点,能力强一点;书读多一点,乐趣添一点;书读多一点,智慧加一点;书读多一点,财富涨一点。世界读书日,祝你读书多多,财富涨涨,幸福满满。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的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体会内容请点击下方↓↓↓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体会1200字★

★2021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关于《中国近代史》精选5篇心得体会1000字★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篇3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还帮忙外敌搬运物资——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地抑制思想发展,当明清八股局限、文字狱风行时,统治者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江山的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况,“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就好像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国人民的乡族观念,从而利用之,已达到割据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学习。就好像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小农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狭隘阶级利益(“他的真实心志不在于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而打着天朝的幌子,通过宗教信仰从而进行革命,其根本与封建文化无异。

士大夫阶级的独立、大无畏、创新精神在哪里

在鸦片战争前与外国的邦交中,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除了一点被迫的无奈外,是否更多体现了晚清“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士大夫认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直至戊戌变法才被调整;在洋务运动中,“时人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曾国藩在推翻太平天国中,也是“以中国旧礼教为其立场,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凭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网友提到的“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更应该想到,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当国家栋梁尚为此愚昧,也就不难理解国难殇殇了。

四.战略战术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几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洋务派出于国防动机率先开始军事建设和企业建设。奕他们“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蒋先生痛心扼腕地说,这种新精神为什么不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而出现在20年后的咸末同初呢?“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在于我们的落伍,但其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伤……我们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远东的近代史则完全改写。”洋务派们迟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务运动终结的北洋海军溃败中战略战术运用不当。当时我们已经引进很多西方的大炮船只,但“我们的失败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为战略战术不如人。”例如总司令选用带马队、全不了解海军作战的丁汝昌;例如在变更阵势形势自乱,敌人有空可钻,而我们第一炮误中自己望台……而且当时一些有远见的贤士郭嵩焘、曾纪泽等也郁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国防不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种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国旧式民间运动不能救国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们一步步尝试学习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华地继承传统文化,于是有了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处在近代的中国,就好像刚刚脱离温室的花朵,唯独经历风雨的洗礼,才可以摆脱自身的娇弱。我们愤怒,为着列强的恶毒和凶残;我们悲痛,为着大厦将倾,尸骨遍野;我们庆幸,可以卧薪尝胆,力挽狂澜——所以我们努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而唯有在那一层屈辱之下取长补短去学习,把握机遇去成长,中华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一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感想,顺便完成自己的暑假作业,放在这里希望大虾们多多指点~谢谢!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篇4

可是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明白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期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之后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忙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终,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终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就应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并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就应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篇5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不好的东西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不好的东西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篇6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是我在书店发现的颇为重要的好书。

蒋廷黻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书写于1938年,在民国销量颇大。本书反映出作者受到过严格的现代西方历史学的训练,并且观点颇为新颖。作者最独特的观点是:假如林则徐没有被免职(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由于不能摆平英国人,被道光免职),估计他会在广州和英国人干起来,肯定惨败,那样他的一世英名将被毁掉,而对清朝却是一件幸事,因为清朝惨败之后必然会提前开展洋务运动20年,我们也将比日本早发展20年,以后就不会有甲午惨败了。

这个观点很新颖,尤其是在林则徐早已被捧为民族英雄的情况下,更是颇吸引眼球。但我仔细想想,觉得经不起推敲。因为:(1)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不是没和英国打过仗,英国顺着长江快打到南京了,清朝终于受不了了,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如果英国在长江三角洲的胜利不能警醒清朝,难道在广州打败(如果不被撤职的)林则徐,就能警醒清朝吗?(2)即使洋务运动提前20年,如果不能从制度上做根本的改变,真的能战胜日本吗?

所以作者书生气颇重。

该书毕竟写于1938年,民国时期的历史,对作者来说是“现代史”,所以对孙中山、蒋介石歌颂颇多。这也是我不赞成的。现在我看中国近代史,逐渐形成了以下(可能比较独特的)观点:

1、落后国家要发展,尤其是东方落后国家,一定要经过一段集权、独裁时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经过这段时间,国家和地区就不可能发展。好好看看日本、韩国、我国台湾,乃至新加坡的发展,无不如此。

题的关键是:(1)很多人认为一步跳入美国或英国式的民主,才是对的。(2)经过独裁或集权之后,一定要过度到民主社会,而不能停滞不前。两者缺一不可。

东方国家,不走(1)而直接进入(2),成为世界先进国家的,至今没有先例。所以必须走第(1)步,绝不能因为(2)而否定(1)!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必须及时过度到(2),否则仍然会落后,会挨打!

2、在近代史上,李鸿章、孙中山的地位过高了。

实际上,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已经几经反复。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的名声就臭了,一直臭到民国。然后梁启超等人为他翻案,说无论是谁,当时都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和李鸿章没有太大关系。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也为李鸿章说好话。到了1949年之后,大陆再次把李鸿章丑化,但1990年之后又逐渐为他翻案。总之,现在李鸿章基本上是个正面角色。

但我认为,李鸿章还是被大大高估了。孙中山也一样,国共两党对他的评价始终很高,都有历史原因。但真正细观历史,我认为他被严重高估了。算了不展开了,重要人物总是充满争议。

3、有些人的地位过低,比如左宗棠。

左宗棠收复新疆,从清朝到民国,再到现在,我们都认为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我越看近代史,越觉得左宗棠的见识极高,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中国人。但是,我国对他的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收复新疆时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民族英雄刘锦棠(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刘锦棠收新疆》系列)。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左宗棠在我国(包括大陆和台湾)的地位这么低,他的知名度远低于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甚至邓世昌,也低于曾国藩和李鸿章。

蒋廷黻对左宗棠的评价同样不高。他认为:假如不是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当时清朝肯定有更多的力量建设海军,琉球就不会归于日本了。而琉球归属中国之后,在朝鲜的影响力也将更大。作者显然认为琉球比新疆,东面比西面重要。

对此观点,我同样不表赞成。难道左宗棠不收回新疆,李鸿章就一定能收回琉球,清朝一定能战胜日本吗?几乎不可能的。李鸿章一贯忍辱求和,不可能为了琉球和日本开战。而新疆的重要性,作者显然没有认识到。

4、近代史严重低估了一些媒体思想家(“公知”)的历史贡献。

具体地说,梁启超和胡适,他们不仅是文人,是公共知识分子,是思想家,而且极大地左右了历史进程。我们似乎只是在戊戌变法时才会谈到梁启超,并认为胡适只是民国时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这都大大低估了两人的历史作用。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篇7

蒋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区区5万字道尽了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历史,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我觉得,全书的主线围绕着“近代化”的主题展开。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共时对比,即通过19世纪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对比引出鸦片战争,讲述中国近代化的原因。二是西方通过武力打开了中国大门后,中国各阶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近代化探索之路。总的来说,蒋先生的立论就是:唯有近代化,才能救中国。

一、近代化的原因: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乃西方与中国和平交涉无果后,用武力打开中国对外开放的暴力方式。19世纪,中华民族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变局:我们科技不如人,机械、军备落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家仿似一盘散沙。而英国经历了近代化,他们期望与当时世界超级大国——中国建立邦交关系,怎奈中国要求英国使者入乡随俗,对皇帝行跪拜礼,再加上中国闭关锁国之心态始终未有改变,这说明了中英和平交涉之路走不通。道光年间,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朝廷准备一方面加重关税,另一方面自给自足,阻止英国对华通商。这引起了英国的极度不满,鸦片战争(英国人称通商战争)蓄势待发。

面对着强大的军事武器,我军节节败退,最终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收场。该条约不仅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而且打开了中国通商大门,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领土主权。蒋先生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而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至于为什么不力图改革,蒋先生认为有三:一是中国人守旧心太重。二,士大夫不拥护国家的改革,否则自身利益将受到损害。三,知识阶级缺少独立无畏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错失了二十年的光阴。而在这二十年间,外国对中国的侵略大步向前,步步逼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接踵而至。

二、近代化之路

清廷的腐败、落后以及在鸦片战争中的节节败退,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对现状的不满,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近代化探索之路。

首先登场的是农民阶级,他们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并定国号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并勾勒出了“有衣同穿,有饭同食”的美好图景。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中,蒋先生重点介绍了曾国藩的湘军,并认为湘军是中国近代私军的起源,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军阀的鼻祖。在曾国藩的精锐军队的镇压之下,太平天国运动终究失败。“洪秀全得了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得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因此,农民阶级领导的民间运动始终无法摆脱阶级的狭隘性,使其无法改变中国的落后性。

认识到国家的落后,地主阶级意识到国家近代化的迫切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应运而生。洋务运动一改士大夫的骄横狂妄、独自尊大的心态,并以“中体西用”为本,洋务派开始全盘吸收西方先进文明。例如设江南极其制造局、造船厂、选派学生赴外国学习、兴办学校等,地主阶级希望实现军事现代化,以西方文明反击诸列强国家。但是,在近代政治制度之下,洋务运动遭受了巨大的阻力,使地主阶级无法带领中国实现现代化。而在中国军事势力尚未强大之时,我国边疆隐患频出。在西北方向,俄国占领新疆伊犁,清廷派左宗棠保守之,遂成。二是在高丽、琉球之附属国上中国与俄日出现利益纷争。从这,我们可判断如今“钓鱼岛”问题的历史起源。原来,早在清朝的时候,琉球就是一女侍二夫,一边为中华民族的附属国,为清廷庇佑,一边又是日本萨末的藩属,成日本一县。如此以来,琉球问题始终为一悬案。中日矛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集中在高丽上,日本逐渐强大开始扩张势力范围,而高丽从历史上又是中国的附属国。双方在高丽争端上骑虎难下,最终甲午战争爆发。在军事实力上,清的实力要稍胜于日本,原因在于洋务运动使中国发展了近代北洋军舰(镇远号、定远号),在军事武器上有较为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军战略、战术落后,最终失败,使北洋军舰落入倭寇之手。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失败,乃是封建制度的落后,于是乎他们致力于变更中国之政体,在政治制度上实现现代化。首先是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依托孔孟之道点燃变革之舆论,并希望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实现制度革新。他们主张废除八股,调整行政机构。但是,由于慈禧太后等反对势力过强,使维新变法运动在103天内结束。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指导思想,希望在中国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家。而这第一步就是要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专制制度。1919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接着全国十余省纷纷独立,并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民族主义的实现。而在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实现并没有如此顺利。由于清王朝的终结,北洋军阀一时无主,于是受袁世凯的领导,由于其掌握军权,于是乎,顺利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之果。而在袁世凯死后,则开启了中国军阀割据时代。

字里行间,先生流露出对于近代化探索之晚的遗憾,“我们在道光间虽受了重大的打击,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枉费了民族二十年的光阴”。在英法美等国家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迈向了现代化,而彼时的中国虽处于世界强国之列,但在与西方国家交往时狂妄骄横,固步自封,自称天朝,落后的制度使其如临深渊,落入帝国主义之口。而在19世纪经历的沧海桑穷之间,唯有一声叹息,哀大国之陨落。

另外,“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此语献给针对钓鱼岛事件喊打喊杀之辈。中国的迅速强大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嫉妒”和“觊觎”,如美国已经将战略中心调至东亚地区。而在自强之路上,中国需要的是万民同心,在大的立场上一致对外。在羽翼丰满之前,轻举妄动,实为误国。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篇8

中国近代史我看了好几遍了,我看的是徐先生的删减版的,虽然内容不是那么充足,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篇9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还帮忙外敌搬运物资——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地抑制思想发展,当明清八股局限、文字狱风行时,统治者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江山的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况,“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就好像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国人民的乡族观念,从而利用之,已达到割据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学习。就好像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小农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狭隘阶级利益(“他的真实心志不在于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而打着天朝的幌子,通过宗教信仰从而进行革命,其根本与封建文化无异。

士大夫阶级的独立、大无畏、创新精神在哪里

在鸦片战争前与外国的邦交中,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除了一点被迫的无奈外,是否更多体现了晚清“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士大夫认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直至戊戌变法才被调整;在洋务运动中,“时人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曾国藩在推翻太平天国中,也是“以中国旧礼教为其立场,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凭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网友提到的“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更应该想到,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当国家栋梁尚为此愚昧,也就不难理解国难殇殇了。

四.战略战术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几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洋务派出于国防动机率先开始军事建设和企业建设。奕他们“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蒋先生痛心扼腕地说,这种新精神为什么不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而出现在20年后的咸末同初呢?“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在于我们的落伍,但其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伤……我们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远东的近代史则完全改写。”洋务派们迟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务运动终结的北洋海军溃败中战略战术运用不当。当时我们已经引进很多西方的大炮船只,但“我们的失败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为战略战术不如人。”例如总司令选用带马队、全不了解海军作战的丁汝昌;例如在变更阵势形势自乱,敌人有空可钻,而我们第一炮误中自己望台……而且当时一些有远见的贤士郭嵩焘、曾纪泽等也郁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国防不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种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国旧式民间运动不能救国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们一步步尝试学习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华地继承传统文化,于是有了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处在近代的中国,就好像刚刚脱离温室的花朵,唯独经历风雨的洗礼,才可以摆脱自身的娇弱。我们愤怒,为着列强的恶毒和凶残;我们悲痛,为着大厦将倾,尸骨遍野;我们庆幸,可以卧薪尝胆,力挽狂澜——所以我们努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而唯有在那一层屈辱之下取长补短去学习,把握机遇去成长,中华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一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感想,顺便完成自己的暑假作业,放在这里希望大虾们多多指点~谢谢!

中国近代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篇10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还帮忙外敌搬运物资——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地抑制思想发展,当明清八股局限、文字狱风行时,统治者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江山的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况,“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就好像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国人民的乡族观念,从而利用之,已达到割据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学习。就好像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小农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狭隘阶级利益(“他的真实心志不在于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而打着天朝的幌子,通过宗教信仰从而进行革命,其根本与封建文化无异。

士大夫阶级的独立、大无畏、创新精神在哪里

在鸦片战争前与外国的邦交中,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除了一点被迫的无奈外,是否更多体现了晚清“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士大夫认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直至戊戌变法才被调整;在洋务运动中,“时人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曾国藩在推翻太平天国中,也是“以中国旧礼教为其立场,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凭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网友提到的“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更应该想到,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当国家栋梁尚为此愚昧,也就不难理解国难殇殇了。

四.战略战术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几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洋务派出于国防动机率先开始军事建设和企业建设。奕他们“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蒋先生痛心扼腕地说,这种新精神为什么不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而出现在20年后的咸末同初呢?“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在于我们的落伍,但其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伤……我们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远东的近代史则完全改写。”洋务派们迟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务运动终结的北洋海军溃败中战略战术运用不当。当时我们已经引进很多西方的大炮船只,但“我们的失败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为战略战术不如人。”例如总司令选用带马队、全不了解海军作战的丁汝昌;例如在变更阵势形势自乱,敌人有空可钻,而我们第一炮误中自己望台……而且当时一些有远见的贤士郭嵩焘、曾纪泽等也郁郁不得志,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国防不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种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国旧式民间运动不能救国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们一步步尝试学习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华地继承传统文化,于是有了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处在近代的中国,就好像刚刚脱离温室的花朵,唯独经历风雨的洗礼,才可以摆脱自身的娇弱。我们愤怒,为着列强的恶毒和凶残;我们悲痛,为着大厦将倾,尸骨遍野;我们庆幸,可以卧薪尝胆,力挽狂澜——所以我们努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而唯有在那一层屈辱之下取长补短去学习,把握机遇去成长,中华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一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感想,顺便完成自己的暑假作业,放在这里希望大虾们多多指点~谢谢!

版权所有:全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全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全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1500974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