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琅琊榜》读后感800字

《琅琊榜》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 2021-10-09 15:06:34 浏览:

1、《琅琊榜》读后感800字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暑假,我读透了一本书,它令我掩卷深思,更读透了”生”与“义”。

该书讲述”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迷雾,智搏奸佞,在国仇家恨、兄弟情义中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奏出“江左梅郎”赤子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三个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祁王、萧景琰、梅长苏。祁王,一代贤王,被人构陷,服软就可生还,却大义凛然,宁可冤死狱中;
萧景琰十几年来从不服祁王叛案,他为了朋友之义,兄弟之义,甘受皇帝冷落;
梅长苏,死里逃生,不再关心朝事仍可享常人之年,可他宁愿削骨易容,并用几十年的命换取重返朝局,昭雪叛案;
大梁有难,用十年的命换大梁的和平,只为国家大义。

他们在“生”与“义”的十字口抉择,毅然走向“义”,即使走过后,可能是死。

放眼古今,多少壮士舍生取义,留下作文英名;
又有多少小人,苟且偷生,遭人唾弃。岳飞,精忠报国,却壮志难酬,大义赴死;
方志敏,抗日红军主要领导,敌人劝降被严词拒绝,惨死敌人刀下;
今天,有多少医护人员为抗疫做出生命贡献……他们都为了国家大义而死!反观,汪精卫,中国闻名的大汉奸“贪生怕死,死不足惜“是这种人的真实写照。

那些被人传为千古美谈的英雄烈士,哪个不是普通百姓?人对死,总是有畏惧的,可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们选择了为“义”赴死,使得他们青史留名。这“义”可能是朋友之义,可能是手足之义,更可能是国家大义。道义、情义,是比保命更重要的。违背之人,活着也只是一粒尘埃。

“性命和道义,得此就会失彼。愿意选择哪一边,只是看自己的心罢了。”若是让我选,我定会选择道义。人的命,是父母给予;
人的魂,是祖国给予;
他们如若受到侵犯,我华夏子孙应情愿以性命相抵!

2、《琅琊榜》读后感800字

作者:张可

林殊,赤焰少帅,豪气万丈,赤血长枪却已是昨日少年。梅长苏,江左梅郎,尔虞我诈,算谋天下却无人看透。

七万赤焰军,有多少还活着保留着当年那份赤子风骨,有多少战死沙场变成冤魂萦绕在朱墙之上,眼睁睁望着自己用血与汗打拼来的天下供那些国之败类固权守位,望着这本应扬清激浊的君王为了权位进行成王败寇这等使国之不国的痛恶游戏。我想涅盘后的他心中定当是痛着的,可他必须忍住心中之痛,还当年赤焰军的清白,他想要萧景琰上位,他想要一个明察忠奸的明君。所以,他回来了,回到了风卷云涌的天子脚下,他不再是当年太奶奶口中的小殊,他只是誉王麾下机关算尽的独身谋士。

他不想让景琰知道当年策马沙场的林殊如今只是一个病骨一身,为了皇权会用阴险歹毒之事铺路的无情谋士,所以他一个人做好那自己厌弃着的一切,他想要保留景琰心中不可多得的赤血风骨,那么所有一切只能在黑暗中保存的事都是梅长苏所做。多大的隐忍才能够在好友误会时微微一笑,旁观者自然清,令旁人都心一冷的误会,他心中会有多痛。

宫墙中的风从未停过,他的这一盘局究竟步了多久,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够在这深不见底的金陵中搅起一阵阵风波,能够涅盘重生后一步步努力,读后感m一步步保留着自己与好友的赤子之心,一步步走向属于他的战场。他的一生何等励志,少年天骄长枪在手,策着战马,叱咤沙场,却在十七岁那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在乱世中韬光养晦,这等隐忍非常人所及,若换成我们,我想,能否走出阴影已成问题,又何谈重回巅峰。不管如何阴狠毒辣,他心中仍旧保留赤子之心,于是重生的他把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三个月送给了战场,继续为国家所战斗,他不悔,他又变回了林殊,变回了那个张扬不羁的少帅。这等风骨,我想在如今纸醉金迷的社会中也难寻这种从低谷中爬上来,重回顶端却又仍存信念的人吧。

现实如戏,生活中大也不少这样的悬崖,掉下去便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微微一想自己能否如他那般从地狱凯旋,涅盘重生,在同样从未停过风的社会中隐忍,一步一步向上,心中却存着赤子之心。浴火之痛,终究会让人披上一件刀枪不入的盔甲,如何使用这副盔甲,是否只是代它如废品大概要看个人所想。唯愿每个人都能用身上那副盔甲重新拿回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嘲墨尽,无法用言语来说出他的浩气风骨,望他永远是那个肆意张扬的少帅。

版权所有:全诚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全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全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15009743号-21